Newspaper

Microsoft Is in Talks to Acquire TikTok, as U.S. Considers Banning the App

Microsoft Is in Talks to Acquire TikTok, as U.S. Considers Banning the AppDeal would address American officials’ data-gathering concerns by removing video-sharing app from control of Chinese company Microsoft Corp. is in advanced talks to acquire the U.S. operations of the Chinese-owned video app TikTok, according to people with knowledge of the discussions, in a …

Microsoft Is in Talks to Acquire TikTok, as U.S. Considers Banning the App Read More »

pAi 在美国 | 10年前我从深中去美高

pAi – 美国留学九年,科研经历五年。 – 美国高中毕业后得到华盛顿州学者荣誉, – 本科毕业于美国埃默里大学 (Emory University) 神经科学与行为生物学专业, 登上院长荣誉榜。 – 目前在Emory就读生物博士 -本科阶段已在世界知名科学刊物发表论文。 现在想想还挺逗的。去美高读书完全是我自己的决定,我爸妈一开始挺不同意的。结果拗不过我,十六岁的时候(竟然都快十年前了)我就毅然决然拉上两个大箱子,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奔向了美国西雅图。 我读的是一个小班制的私立女校,一个年级五十个人,国际生也就几个人。上课的时候一个班大概十到十五个人左右。一进到学校我就发现,在这里老师不会过于严格的管你。如果没有做作业,老师就会很淡定的给你扣分,并不会叫你站起来,问你为什么没带作业,或者是有任何情绪上的波动,所以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的解释。老师只会温柔的告诉你:你下次要带,今天已经扣分了,再不做作业的话,期末成绩会受到影响的。如果考试没考好,老师基本也不会为你着急。可能会和你说,你下次要努力哦,有什么不懂要问。完全没有中国老师那种为你着急的迫切心情,让我还觉得挺不适应的。 但反过来,美国的学生会更加想要去找老师,而不是等老师来找我们。在国内的时候,老师让我去办公室的时候我都吓的不行。读美高的时候,不管是office hour还是课后,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和老师聊聊天,从课程聊到生活。所以,美高的经历还挺锻炼我主动寻求帮助的能力。 另外一点挺不适应的是,美高的时候,各个课程就已经开始在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了。这个词现在说的太多了,说简单点,批判性思维就是在吸收对方观点的时候同时做出分析,质疑,和反思。说起来挺容易的,但我记得我第一年在美高的时候真是一点批判性思维都没有,我一般觉得同学发言或者书里写的都是对的,潜意识里也不想多做思考,觉得好累。其实,批判性思维不是对什么都唱反调,而是对一切结论都保持分析的态度,并且可以找出足够的证据来支撑你的观点。比如英文课里,小说里的主人物是个唯唯诺诺的小职员,那可能论文中我就要阐述为什么我认为主人物其实是个利己主义者,而且要引用并且分析书中的证据。 除了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之外,美高最锻炼人的就是自理能力。刚到美国的时候总是想家,一周哭一次,还不敢告诉爸妈。虽然住在host family,还是觉得做家务好麻烦,也不知从何下手。但是慢慢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前连煮面都不会的我,已经可以做一大堆甜点带去学校给大家分享了。 在我看来,选择去读美高是个很艰难的决定。读美高的年纪是青春期,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时候。我和父母的关系很亲近,所以即便远在他乡也和他们时刻保持着联络。因为学校小,老师学生比例很低,所以学校的老师和我们学生的关系也很好,不仅在学习上帮助我们,也能时刻察觉到我们的焦虑和紧张。所以我很感激在我迷茫和困惑的时候,身边还是有那么多人在乎我帮助我,让我的美高经历比较顺利。 美高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但是对每一个人都一定是难忘的。希望大家无论在什么时期做了什么决定都要好好坚持,为此努力,相信自己可以的~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LABcircle

听力的结构分析有没有用

首先用类比阅读的提高过程,来说下听力。 两个其实是非常类似的。一个用眼睛接收信息,一共用耳朵。 眼睛接收的信息更多些,特别是在学习外语的时候,我们普遍读的比听的多。 所以大多数同学的阅读比听力好。 但是低龄段的学习者里面,也遇到过很多听力能力比阅读好的。这个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对于这批学习者来说,他们听的比读的多。 而且普遍这批低龄的同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口语会比较出色,但是词汇量是个比较大的短板。 提高听力的和阅读也是类似的。理论上来说阅读和听力的最小单位是句子,就是阅读和听力要处理的都是 句子与句子的关系 句子和段落的关系 段落与段落的关系 (如果有篇章有多个段落的话) 但是因为在句子这个单位之下,我们有着单词这个缺口,使得我们理解句子会变得比较困难。所以当我们刚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会同时记忆下单词和磨一下耳朵。 这里顺带着啰嗦一下,积累单词的方式有很多,母语学习者更多是通过阅读文本的方式去积累单词的,这个方法的好处是积累的更为扎实和灵活。缺点是要求起初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另外不能短期内大量积累单词。所以外语学习者,如果短期内要语言能力提高的,一般会先记忆下单词书或者词表,这个学习方法是有理性支持的。 # 听力的磨耳朵(3s 左右长度)相当于阅读的记忆单词 也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听写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解决耳朵对于个别单词发音的敏感度。相当于通过记忆单词去提高眼睛对于单词字母构成的敏感度。 # 磨耳朵(7s 左右长度)或者跟读 相当于阅读的句子理解 听力听懂3s 左右长度的内容对于整体篇章理解的帮助是不大的,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精听了一段时间了,但是听力能力的进步不大的原因,因为要听懂篇章的最小单位是句子,只有能听懂7s 左右内容了,才能让听到的不是只言片语,而是有意义的内容,才能去make sense。 跟读也是一个道理,当然这里读的也是7s 左右的长度,能读出来,说明首先是理解了的。当然跟读有个bonus是可以同时提高下口语,很多时候口语发音不好,是因为听不出来不同,所以当耳朵敏感的时候,嘴巴也会变得利索。(当然前提是你得愿意多说) 听力和阅读因为接收信息方式的本质不同,所以在听力里面基本没有阅读里的所以长难句。所以对于听力提高来说,就不存在读懂长难句这么一说了。 # 听力的文本结构分析类似阅读的文本结构分析 首先结构分析的目的是 能明确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帮助更好的理解段落 能分清主次,定位考点信息 标题问的是有没有必要分析听力文本。这个困惑的主要来源是,分析听力文本的时候更多是用看的形式,也就是当我们分析听力文本的时候,我们似乎就是把这个听力做成了阅读。 但是最终我们做听力的时候还是要用耳朵去获得信息的,所以就会有困惑,这种通过眼睛去分析的文本,对于耳朵的信息接收有帮助吗? 要申明的是,文本分析因为处理的是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所以对于句子还看不懂,单词还不明白的同学来说,这个过程是比较多余的。换一句话说,对于托福听力或者阅读在20分以下的同学,精读和精听会比分析文本会更有用。因为基础的东西没掌握好的话,哪怕强行分析完了,在做新的阅读和听力的时候,也是比较难用套入分析过的结构的。 换句话说,如果阅读或者听力已经是20+ 的成绩了,目标到25+ 的话,这个分析还是有用的。 不管是听力还是阅读。 至于一个用眼睛做的结构分析,对于耳朵为什么有帮助,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的耳朵和眼睛又不是完全孤立的存在。它们只是信息接收的入口,最后都是在大脑处理的啊。所以,相信用眼睛分析出来的听力结构,再刻意的听一遍,用耳朵去记忆这些结构(比如出现哪些词的声音,证明是例子;出现哪些声音,说明是观点…)多练习几篇,你的耳朵也会记忆下来这些结构的。 回答了标题里面的问题。 下面来简单的整理下TOEFL 的听力 讲座部分常有的结构 比如艺术类一般是这样的 开头: 艺术类型/人物 中间: 风格(style/technique等)/成绩/评价 等 (多人物出现的时候还会有对比) 例子: 63L2 分析完结构之后,当然最后还是要用耳朵去梳理一下这个结构。 总的来说,分析听力结构也是为了让信息有层次,不是一股脑的接收。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LABcircle

阅读的本质是主次要分清

获取信息的本质是要了解你要的是什么,换句话说,了解什么对你来说是信息,什么是噪音。 阅读考试想考察的就是我们获取信息的能力。 当然目标信息是题目给的,我们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去原文本获得对应的信息。 说起来很简单的一个过程,但是确实我们提高能力型考试分数上的一个坎。 首先讨论下,为什么能力型的考试(比如SAT/GRE/LSAT)都主要考察的是阅读能力? 简单点来说,因为未来的学习生活,不管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都是需要大量的阅读的,所以阅读能力好的人,显然更适应未来的学校生活。 往大了说,因为目前人们分享和获得信息最高效的方式还是阅读,也许未来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会改变,但目前来说,阅读文字依然是最为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所以阅读能力好的人,一般意义上来说,在同样的时间里,能获取和消化的信息也是更多的,获得的知识也更多些,当然相对来说距离“真”也更近一些。 所以阅读能力是个重要的能力,需要培养。 如果阅读是为了获得信息,那么对于做题来说,只有做题需要的内容才是有用的信息。 对于宏观题(比如主旨或者结构题),显然了解主要信息就可以。 而对于微观题, 掌握主要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定位。因此第一步还是需要读出文章的层次或者主要的信息。 所以,我们可以几乎靠谱的得出这个一个结论: 任务时间紧张的阅读测试的本质是读主要信息。 那么什么是主要信息。 一般就是段首、段尾、转折句。 以下以SAT 考场的一篇阅读文章为例 202003 NA 阅读第五篇 Passage 1     In the early 2000s, wolves began to drift down from Canada and across the border from Idaho into Washington State. This natural wolf recolonization inspired ecologists such as William Ripple …

阅读的本质是主次要分清 Read More »

ETS 说:TOEFL/ GRE 的题目是怎么出的

TOEFL® GRE® are registered trademarks of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ETS). This website is not endorsed or approved by ETS. 在介绍ETS 怎么出题前,先简单说一下这个机构吧。 最简单的介绍就是,大多数人考的TOEFL\GRE 等考试就是他们家出的。 稍微丰富点的介绍如下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founded in 1947, is the world’s largest private nonprofit education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 organization. It is headquartered in Lawrence Township, New Jersey, but has a Princeton address.  介绍我们来介绍下,究竟TPO\OG …

ETS 说:TOEFL/ GRE 的题目是怎么出的 Read More »

G 类文章满分阅读法

作者  GRE 历史最高分 340(满分340) GMAT 历史最高分 770 (满分800) LSAT  历史最高分 162 (85%) 之前的推送里面说到了怎么去分析题目、辨析选项,就还没说到怎么去阅读文章,这不是因为文章阅读法不重要,正是因为太重要了才要放在后面来说,郑重其事地说。 就托福阅读来说,对文章结构把握考的比较少,常常在主旨题和文段逻辑题里出现;在GRE/GMAT/LSAT里面考文章结构的就很多了,所以不能指望靠定位大法每个题去找,去孤立地理解部分信息解题。在后面三个考试里面应该是先过一遍文章再去解决题。这里就来说一下文章阅读的一个方法和一些要点。 要说的方法基本就是Manhattan的PEAR阅读法,然后针对GRE和GMAT的文章特点作了一定的修正。 首先强调一下,先读文章不是要求巨细靡遗把文章全部信息读清楚然后记住,不要求这个一是考场上很难做到,再就是没必要。前一点去读一下相关考试的长阅读你就明白了,后一个是因为长阅读它也不会全考,大部分考词句功能和文段逻辑,少部分考具体信息,而(首段之外的)具体细节在第一遍过文章的时候不用记得甚至不真懂也不用特别担心,你只需要知道在文段结构的这个地方有这么回事儿就好了,知道它是服务于某个具体有题目考到了再回原文去读,放在刚才捋出来的结构里去读,到给定的五个选项里面去确定答案(这是客观题啊同志们,总有一个答案是对原文具体信息的正确理解)。所以整体而言,第一遍过文章的时候速度不能是匀速,应该是第一段仔细读,慢一点,后面段落的观点句、转折仔细读;具体的例证(不管有没有举例词)和并列(并列句/并列段)要么不读(很短),要么读的比较快。有时候最后一段如果没啥大的转折,或者你觉得自己文章结构已经稳妥了,时间不是特别够的时候,不读也未尝不可。 其次,来说一些具体操作上的要求。后面的一些具体操作会给出例题的题号,大家可以去试试。 1.Read for the structureRead through the structure.  一开始读文章的时候带着的疑问应该是这文章的结构是啥(Read for the structure)。带这个疑问的好处是首先你会相对专注,其次大部分文章都会考一下主旨题,所以结构上的清晰对解题会有很大帮助。找structure重要的是抓issue(核心议题)+logic(顺承解释/转折反驳)。issue大部分时候(确实只是大部分时候~一名严谨的下沙村民办教师)都会在第一段说出来,找到或者总结出一个核心句子,大原则上主语和宾语是关键概念,谓语动词是概念间的正反关系(GMAT OG18 p396)。后面逻辑上不管是转折还是顺承,出现的信息多半都是核心句子关键概念的重复/衍生。逻辑上要注意是顺承还是转折,如果后句/后段没有明显的句间转折词,也就意味着后面多半是在解释/补充前面。有逻辑词的文章就属于特别实诚的,比如第一句话就讲自己要说三件小事,后面就会一一展开(LAB GRE真题八套 第四套最后一篇)。或者即便没有总起性的句子,但在句间给了逻辑词提示,这种也比较好解决(GRE新真题 p355 )。最难的是没有解释词的时候,后句依然在解释前句,或者没有举例词的时候,后句在给前句举例(GRE新真题 p170 )。 捋出来了部分文章结构之后要做的就是通过文章结构来读(Read through the structure)。在结构之内信息的处理,要做的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然后记下来,是得想到跟核心问题/已知结构的关系,概念上尽量去化简,去合并同类,减小记忆的负担(GRE 强化讲义阅读部分 p61;GRE新真题 p289 )。我始终相信一个原则,任何靠谱的阅读法或者练习都应该指向的是让我们在尽量少读甚至不读一些句子的情况下知道它的功能,抓住框架。 搜寻和完善结构,以及通过结构来阅读具体信息是一个交替的过程,什么时候for structure,什么时候through structure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来掌握,具体的练习方式见文章末尾。 2. PEAR阅读法 PEAR分别代表着Pause/ Evaluate/ Anticipate/ Reassess。 Pause停顿。首先有人会觉得pause是一个很奇怪的要求,考场上一般两分钟一个题,还要读文章,那文章肯定得抓紧时间读,为啥还要停顿。停顿有两个意思,第一是如果你第一段甚至第一二句没有读明白,这时候是硬撑往后读,还是停下来回去分析,我的建议是后者。长阅读第一段对于我们理解核心议题和文章结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一开始就没读明白没能进入作者的语境,后面越读越混乱就很难抓到结构做对题。所以如果一开始没读懂,停顿、回读是必要、有益的。同时也意味着如果是后面段落的一些具体细节没读明白,我们要做的是根据结构来锚定它的方向,而不是字斟句酌纠结它的意思。停顿的第二个意思是每读完一段得停下来把读到的信息归纳总结一下,思考一下它跟我们核心议题跟我们的文章结构的关系,只是读到一段话的意思而没有跟结构关联起来理解的话相对考试要求来说还是浅了一层。事实上这样的总结也不需要很久,熟了以后可能也就一两秒(GRE新真题 p289 )。 Evaluate评估。读到一些信息以后要考虑是否对于结构的把握更清晰了,是否需要修正获得的结构;作者写这句话的目的(句间关系结构目的题),或者说它跟核心议题的关系是什么;作者呈现的是一个观点还是事实,如果是作者陈述的事实,那它本身不会被反对(GRE新真题p135,真题分册二p217),如果是观点,是谁的观点(是作者的,还是作者转述的观点?文章可能会没有作者自己的观,见真题分册二p192;见新真题p135)。 Anticipate and Reassess预判和重新考虑,这也是PEAR阅读法里最戏精的部分。其实预判是非常符合人性的一件事情,对未知有恐惧或者有期待,就会想要预知,读文章也是如此。但同时预判也是很尴尬的。弄好了读文章会读的很顺,在有了预期之后去读文章做的就不是浅层次的字句翻译,而有点类似于阅兵仪式,先在的有个要求,看作者写的是否符合要求,读者此时反客为主,保持专注和快速的理解也就不在话下了。但是尴尬的是预判没弄好有时候会误导。生活中也是的,我还记得大二那年,奥运刚过,一派自由开明的盛世景象,有次讲座一个社科院法学所的研究员说自己可以大胆预测,五年之内必得解放。然后,他就被辞退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总的来说,预判的正确姿势是根据已知信息(所以第一段极端重要)和下句关系词(顺承:并列、解释;转折;没有明显逻辑词优先理解为顺承)以及文章整体偏向预测后续内容。作者有时要行进的方向和我们的预判可能是不一样的, …

G 类文章满分阅读法 Read More »

你会不会有时候觉得自己有些“小气”

我会。 有时候或是在当下,或是安静时候回想起来。 可能是某个表情,或是某一句话,或者一个微信聊天记录。 了解我的人会妥帖的避免这些,劝我说太敏感。 自己,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也会慢慢保护自己的情绪,逃避一些可以规避的social。 但是,有时候也会想,是不是自己小气了。 我相信人性的美好。 虽然从小因为父母做生意,经历过很多狗血的人情故事。虽然在这个人多的行当,难免有是非。 但我相信人性的美好。 所以一定是我小气了。 我会努力劝自己格局要大些,没什么的,后来都会是故事的,不过是多了一个谈资。 大方,可能是原生家庭留下给我到目前为止回想起来比较印象深刻的一个处世方式。虽然有时候觉得ta们自己不见的做到了。 但回家时候,总会有谁谁谁脾气不好,小气,现在生重病了的饭桌故事。 导致现在每次自己小气的时候,都会脑回路般的告诉自己,要大方,不然会生重病的。 下面文章也有类似观点。 大方点,不是为了对方,为了自己。 原标题:Let Go of Your Grudges. They’re Doing You No Good. 原作者:Tim Herrera 原刊于:New York Times 转载未获授权,如有授权请联系删除。 One of my favorite party games is to ask a group of people this simple question: What is your oldest or most cherished …

你会不会有时候觉得自己有些“小气” Read More »

pAi 在美国 | 我为什么想学生物

pAi – 美国留学九年,科研经历五年。 – 美国高中毕业后得到华盛顿州学者荣誉, – 本科毕业于美国埃默里大学 (Emory University) 神经科学与行为生物学专业, 登上院长荣誉榜。 – 目前在Emory就读生物博士 -本科阶段已在世界知名科学刊物发表论文。 很多人在刚认识我的时候,常常问我,你为什么要学生物?为什么要学神经科学?在实验室呆着很好玩吗?还有…为什么要读博士? 我每次都说,因为喜欢呀。别人都会一愣,然后话题都会被我支开。毕竟喜欢这件事,解释起来太麻烦。 我小时候超级不爱学习。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我爸妈也从不送我去补习班。我看着那些课后补习的同学,想着,小孩子就是要玩的,学习是长大以后才做的事情(事实证明,小时候不学的习,长大后是要补上的)。现在想起来,以前不爱学习是因为没有学到喜欢的学科。 第一次真正接触生物的时候是在深中高一的时候。总共九门学科,只有生物课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上课的时间也过得快。哪怕是老师用毫无起伏的语调讲解光合作用和DNA的时候,哪怕是在实验室里,我看着显微镜下的细胞被我搞砸的染色弄的一团糟的时候,我也觉得很有趣。那时候第一次觉得竟然有一个学科让我觉得有趣。这让身为艺术特长生的我对自己很吃惊。 在西雅图读美高的经历算是慢慢点燃了我对生物的热情。我可能没办法背下来各种英语诗词和世界地理名称,但是看似枯燥难懂的生物单词我背的超级快。几乎每一周都有实验课,从测血型到解剖,我都觉得超级好玩。 我其实对这个世界的很多东西都充满好了好奇。 在我看来,所有的学科都代表了人类社会不同分工,但生物可以直接解释人类。 我也曾好奇社会制度是怎么来的,计算机是怎么运作的,房价高涨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但我慢慢意识到,我好奇的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问题: 人类的大脑和身体是怎么进化,成长,并且建造了这个复杂的世界的? 所以我的问题慢慢变成了,味蕾是怎么接收到味道信号传递给大脑的,人的记忆力是怎么形成的,人在学习和理解的时候大脑是什么样的状态,人的同理心是怎么来的…而神经科学就很好的解释了我的问题。 大一的时候选了生物基础课,结果第一次考试是b,第二次考试是c。我不想放弃,努努力,第三次考试还是b-。按照我的个性, 我一般觉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但是生物这门课就算考的如此之差我还是想继续学。不出所料,期末拿了个,b-。第二个学期继续努力,又拿了个b。大二快定专业了,我急的不得了,但是好像大脑慢慢开窍了,之后的生物成绩也都是A。 我自知和周围好多学霸比,我不是天赋型选手, 所以我还是挺努力的,我现在也还在努力的路上。 我常常对着知识点发懵,所以有时候我很困惑。我也很想有那种聪慧的女博士的样子呀,但我慢半拍的反应总是出卖了我。 但我一点也不着急。其实很多时候,努力并没有带来期待中的好成绩,但是那一刻我更加意识到自己多喜欢science ,多喜欢做实验,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LAB + pAi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LABcircle

GMAT PREP CR 刷题团

PREP 07/08/12/18 的CR题目都已经上传到LAB 的模考系统 想邀请你来体验一下。 刷题流程: STEP 1: 每天上午分配一套CR:10题。 STEP 2: 在24小时内在平台完成 STEP 3: 完成以后会自然看到答题情况和解析 STEP 4 以此循环,以一周为参与的最小单位 LAB 学员免费; 其他同学一周费用为¥99. 第一期时间:7.24-7.30 加入方式,微信 labhugo,备注cr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LABcircle

这个世界上是不是存在“好”人

从事的行当与人接触比较多。有意无意会从自己身上或者周围人身上去思考如果我遇到这种事情,或者再遇到这种场景,我应该怎么处理会比较合适。 我时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的人。我们全家人好像都有一个共识,从我奶奶,到我爸,到我哥,好像脾气都不是特别好,容易急。 但你可能感觉不到。 当然你问我为什么少有看到我脾气不好的一面。 一来是我也不喜欢自己的这一面,所以在努力的学习提高。 二来,社会角色和个体角色本来就有不同。 所以我很难把自己定义为“好”人。不管我如何努力的想去做一个。 但又想,怎样是好人,我周围有人是我认为“好”的吗? 这里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定义“好”。 可能是一个主观的标准,但却在哲学界早有讨论。 可能当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想去找到这份好的时候。 而一定意义来说,做一个自己或者他人眼中的“好”人,对于我们的幸福感也是很有帮助的。 以下文章,大致谈了这个话题 原标题:How to Be Good 原作者:Simran Sethi 原刊于:New York Times 转载未获授权,如有授权请联系删除。 By the end of the year, I felt tired and overwhelmed, ready to peel away onionskin layers of regret. That’s most likely why, when I wandered by a Little Free Library, Nick …

这个世界上是不是存在“好”人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