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了10所学校,收到了7个offer

建筑学专业申请通常来说比一般专业多一道门槛:作品集。今天要跟我们分享的赵同学项目经验丰富,她所真正面临的难题是如何把自己丰富的项目经验整理出一条主线。

背景: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学士,GPA3.72)

GRE 329+3.5(v 160 / q 169) TOEFL 109(r 28 / l 30 / s 22 / w 29)

申请时项目经历:

广州十三行商业空间研究(传统居住空间在现代批发零售业影响下的空间格局变化) 

2019.4-申请季仍在进行

AECOM 实习 

2019.7-9

琶洲中东区城市设计工作坊(第三阶段) 

2019.3

海峡两岸设计工作坊(广州荔湾区泮塘五约城市更新“微”改造)

2018.11


优劣势分析:


优势:

申请季的准备时间比较长。

因为英语底子还不错,GRE去年三月就考出来了(感谢LAB的栽培),4月初就跟熊老师问好了文书的事情(虽然初稿拖到了5月底)。托福拖到了11月这个行为值得谴责但是不拖到11月我也考不出29的writing(随着改ps和research proposal不断学习如何写作的故事)。

见过大世面(也只是见过)!

借助学校的平台见识了很多大佬也接触了各种类型的项目,从小尺度建造到旧城改造到大尺度城市设计都算是接触过实际项目,虽然有些项目参与的部分很少但是每次都在积累面对不同类型设计的经验和基础知识。

劣势:

酷爱假大空而且相当固执。

这几乎伴随了我从五月底交初稿到12月中旬死线蹦迪赶UCB的ddl。从resume开始就是一个只会写title不会填内容的人,导致虽然我好像做过一些事情但是完全都没有detail。Ps好不容易写得有些进展,在9月底10月初又突然抽风试图重返假大空以至于差点无法继续改下去。感谢老师的不放弃。

时间安排不太合理。

申请季中间去美国游学(玩)了半个月,回来接着期末考然后就去实习了两个月,三个月文书进度基本为0,作品集也推进龟速。UCB的ddl也是交申请前一两天才正式开始集中和熊老师改文书(跪谢)。

其实成绩不太好。

GPA看着还勉勉强强比较凑合但实际上排名实在是有点丢人(33/94好像是…)。

目标分析:


出国读研纯粹是为了跳出固化的语境从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熟悉的城市环境和建筑以期自己能多发现一些被习惯性忽略的文化特点,有在尝试往research and design上靠近不过其实也没有明确的想法,依然在工作和读phd之间摇摆不定。

本质上没有未来规划,做各种事情的动机都是体验生活最后选择一条自己最开心的路走。经历五年的本科深刻体会到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我也永远不知道我下一年的这个时候会是什么想法,所以直接放弃了远期规划这样的事情,选择走一步看一步不断试错。


因此我的ps真的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以至于申请季结束我回去看我的初稿要认真慨叹一句老师是厉害到什么程度才能帮我从乱七八糟的东西里找出了一条主线的。

第一口吻叙述:


申了10个学校,收到了7个学校的offer, 分别是

UC Berkeley, Master of Urban Design

TU Delft, Master Architecture, Urbansim and Building Science(track Urbanism)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MPhi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Columbia University, Master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UCL, Master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UMich, Master of Urban Design

USC, 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Urbansim

出国的想法蛮早就定下来了,高考的时候企图逃离珠三角失败当然要抓住这个机会。最开始是想去德语区的,但是因为太过贪玩而没有付诸行动。后来确定申英美之后因为英语底子不错没有担心过语言的问题所以之前完全没有觉得时间很紧张。加上因为大部分关系很好的朋友都是四年本科,在前一年已经提前给我做好了心理建设,所以在去年三月的时候真实可以说是不紧不慢,非常有条理地开始了各项准备。结果因为自己太贪心又去美国field trip又去实习导致后期进度依然十分吃紧。

我觉得作为一个设计狗我是没有办法从理智上劝告大家放弃贪心纠结和拖延症这样的毛病的,只能说在进度吃紧和焦虑到爆炸的时候需要有朋友跟你一起吃饭聊天放松心情,即使是吃食堂也可以非常快乐。在此感谢604一起熬夜通宵一起吃饭喝酒的争当起床第一名的小伙伴们和在我情绪崩溃心态崩盘的时候给我支持陪我聊天半夜接我的电话的绝世好友们以及动不动就要给我送吃的爹妈。

申请季到最后认清了一个道理:当下自己想要做什么就去做,不能太计较得失。我个人其实在做选择上是非常纠结的类型,往往觉得每个都不能舍弃,但性格使然还是会最后让我做出遵从内心的决定。好比申请季去实习两个月在别人看来可能是浪费时间,但是真正去实习完之后我还是觉得收获值得这两个月的投入。

去年3月底考完G之后跟学长学姐聊了一些决定放弃作品集机构的文书服务,把作品集和文书拆开各自交给术业有专攻的老师。这个选择其实有一点风险,因为建筑大类一直以来都有自说自话的毛病而且课程设置跟别的专业也比较不一样,跟非本专业的老师的沟通成本会比本专业出身的老师高一些。不过基于之前GRE的阅读课熊老师有些过于impressing所以我还是决定尝试一下(就是我本人对逻辑清晰反应迅速的小姐姐的偏爱)。

这个过程开始得确实有一些困难,一个是因为我假大空的陋习,导致老师没办法很好地理解我想表达什么以及我具体都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再给我意见让我修改,另一个是因为我们的核心授课是studio的形式其实会非常让不熟悉的人感到费解。这个磨合的过程对于我来说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本质上是一个跳出“建筑设计”的固化思维重新看待自己设计上的argument和做的研究的合理性的过程。印象很深的是在改伯克利的文书的时候我在有一版稿子说意识到设计可以服务于public interests的契机是因为和一位性少数群体的爷爷的对话,然后被指出这个例子是design for minority而其实不是public interest。诸如此类的对话让我在梳理作品集思路的时候有所反思,也强迫我去更好地思考对于我来说设计的“正义”是什么。

虽然文书确实是越早开始越好,但是可能我觉得对于建筑大类来说最好是在对作品集里会放什么以及作品集的叙事有一个大概的概念之后再开始会比较合适,这样能避免很多反复。我在ps几乎要定稿的时候把我的作品集梳理出来了一个完整的框架,然后我就迫不及待异常执着地想要把它放进ps里差点导致老师一度觉得这孩子没救了(划掉)。

文书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我的托福不拖到11月是考不出29的writing的。在写ps的同时还有在跟作品集机构的老师一起做research proposal,因为一边要输出一边又学着怎么去做literature review读了不少文献,能感觉到自己在组织语言和表达的逻辑上都有更加清晰。也在看熊老师的修改的时候不断学习如何保持句间逻辑的连贯以及如何精简句子,让表达可以更流畅和高级。虽然水平依然有限,但是在其实只在临考前一天才认真准备了一下托福写作的我还是很惊喜地考出了29的分数。到12月中旬死线蹦迪极速出UCB的两篇文书的时候自己感觉已经比五月交第一篇ps初稿的时候顺手了太多。

总之还是要感谢申请季在各种层面上给我帮助的各位老师,虽然我的申请结果真的非常一般但是也算是企图兼顾研究型项目和设计类的项目的我尽力的结果了_(´ཀ`」 ∠)_

问答环节:


熊: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想要问你,很多建筑学同学觉得主要靠项目,所以文书写的应该没什么问题,你怎么看这个说法。你觉得我在文书上主要给你的帮助,你自己做不到的点在哪里?可以具体的给些例子描述么?


学员:对于建筑来说不可否认最重要的还是作品集。说实话我也不太确定在申建筑研的时候提交的诸如文书、GRE、语言成绩、实习经历和GPA到底发挥了多大的用处,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说法。不过我的想法其实是既然时间允许而能力精力以及经济条件都允许,那么为何不把各项都做到一个比较好的程度呢(除了GPA这种无法挽救的悲剧之外)。就好似其实二月一战考G的分数对于我们专业来说已经够了,但是考试的时候我觉得再背背单词可以挑战一下330就再考了一次结果败给了数学(微笑)。

就像前面说的一样,写文书是能很大程度上帮助作品集有一个很鲜明的argument的。作品集里的项目对于国内的建筑本科的朋友们来说应该是可以最自由发挥的机会了,所以在做作品集的时候其实更有机会去展示出自己对于建筑、城市和人的价值判断。写文书可以帮助在设计中理清叙事。

熊:我替其他同学问一下,有什么作品集的建议么?


学员:作品集最重要的还是做自己!虽然我并不是什么大佬申请结果也相当一般,可能这样说出来不太有说服力。但是不管是做作品集还是写文书最最重要的是展示自己对于设计的理解,这种理解可能是对于纯粹美学的追求,也可能是追求一种共情,或者像我一样直白地想试图通过城市设计来改善城市中弱势群体话语权缺位的现实状况。当然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会需要去看很多书,但不是一个做作地刻意追求深刻的过程,而是显示出来“我对设计是这样理解的而且我是认真地思考过的”。这样也比较能申到和自己志趣相投脾气相合的学校,也许就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说不准(笑。

复盘分析:


做建筑类的学生有个特征,艺术性和逻辑性并存,他们是如何看到自己的,如何选择自己的平衡点的非常有趣。偏实用的一般会选择urban design/plan之类的,偏艺术的会选择纯architecture. 看到一些作品集我有时候也会感慨,当年为何没有学建筑。

相关文章


第一人称叙述: 普通理工美本爬藤经验分享

趁年轻,去牛津

美本转学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LABcir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