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第三年很艰难?是的,大家都这么说:the third year slump

自打开始在美帝读博,头两年我是很开心的,直到第三年我才真正体会到艰难,顺便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原来所有人都这么觉得! 顺手google了一下,发现竟然还有专业名词形容这个现象。大致读博士的人在拿到Offer的第一年还沉浸在兴奋中,走进科研新世界,在第二年开始慢慢上手,这些进步的成就感还能够维持一段时间,而到了第三年,压力逐渐盖过新鲜感和成就感,quit也最多发生在这个时间。

我刚刚过完第三年,也确实是挣扎着过来的,算是终于survive了,有些想法想跟即将成为科研萌新的同学们分享。 

1. 为什么会有这个slump

从个人经验来看,产生third year slump的过程跟学习任何新知识技能的过程很相似。

比如当你开始学习钢琴,你满脑子幻想的大概是自己特别贵气的弹着世界名曲(uninformed optimism)。这种乐观的想象虽然看起来不切实际但非常实用,它会维持你的动机,你不断的对新技能好奇并练习。知道重复学到一两年你也许发现原来自己进展这么缓慢,逐渐的开始丧失乐观想象,开始进入负面的思索,觉得自己可能花个十年也做不到自己的目标,或者自己没有天分不适合这行(informed pessimism)。这可能离真相更近,但是这种负面的思考会让你失去行为动机。并且,哪有那么多天才,几十亿人,成为人才的人那么多,并不跟天分直接相关,真正的slump就来自于开始产生负面思考之后,没有改善行动,然后进入负面和没有行动的负反馈。

实现困难的目标或者深度习得一个技能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许多人在这个阶段放弃了,去做对于他而言更简单的事情,我猜这是为什么一些职业成就跟智力有正向关系,因为认知水平高,也许学习起来少费劲一些,更容易坚持通过这个slump。但其实人格研究里发现预测职业成就最明显的指标不是认知水平,而是人格里的尽责性,这个维度的代表性行为是坚持。所以,靠天分只能算听天由命,塑造自己撑过slump的能力,才是你今后不论做那个方向最后能成功的必备条件。

2. 这是个重建自信的过程,是危机也是机遇

在这个动机下降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负面思考。比如自信下降,觉得是自己笨所以做不来。很多人都说读博士到毕业是自信摧毁重建的过程,其实这个道理可以放到任何困难的事情上。只是除了读博士,别的情景下你很容易换一条路子,而读博士的过程却是对同一个东西死磕到底,对这个科研的自信摧毁重建的过程。

这个时期,还可能产生很多对别人的敌意,因为负面情绪会使你对外界的感知带上负面滤镜,对别人的行为做有敌意的推测,并且很影响理性思考,很多仿佛看起来有有理有据的说法,换一个心情之后会觉得完全不一样了。比如,博士第三年的时候,骂老板骂的特别多。

我也是,也埋怨过老师。甚至开始打听业界是怎么回事,考虑是不是换个方向读,或者换导师和实验室的可能性。其实做做这些如果能缓和自己的焦虑情绪也不错,只是心底里知道自己是不舍得放弃的,做些别的努力如果能够维持住自己的动机水平,也是个办法。

其实这个阶段,撑过去很需要身边人的支持和过来人的指导,一旦开始闭门隔离,自己瞎想可能会玩完。有一位我老师手下毕业的学长告诉我,当时我跟你一样都这么觉得,但是四五年后发现其实导师是对的。于是,我被打了一波鸡血,又撑了两个月。这个撑指的是认认真真的做科研该做的工作,不会因为负面情绪停下来进入负循环。

3.你才刚刚开始

第三年的slump对我来说还意味着另一个事情,那就是我真的决定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生活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科研,成为这个金字塔门外敲门的一员,开始走一段很长很长的路。其实这个转变伴随着的是放弃很多其他的方向。创新性的科研工作,尤其是开始积累的阶段,需要长时间的投入积累,很难同时保证在另一个方向上的投入。想好了这一点,放弃了其他的东西,这条路刚刚开始。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LABcir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