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加拿大读高中


Hi, 我是Zoe,


简单介绍一下加拿大high school学习生活吧~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加拿大优质私校的竞赛配置跟国内的名校基本一致。Academic contest中有数理化竞赛,debate tournament赛,作文大赛,public speaking, etc;体育类的竞赛有track and field,篮球,足球等各大球类运动会。


但是我的感受是两者之间依旧存在着一些不同。国内学校的竞赛的参与名额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最后能代表学校去参加竞赛的都是通过层层严格的选拔机制所筛选出来的在竞赛针对的领域中最出色的学生。他们去参加竞赛的目的大多是为自己的履历和学校的荣誉增光添彩,然后自己在日后的升学中能比别人更有优势。而竞赛也被默认为是各个领域的高手施展拳脚的舞台。


但是在加拿大的优质私校中,几乎所有对那个领域有兴趣的学生都能获得学校安排的参加竞赛的机会,而且参加的竞赛一般都是基本自身水平相匹配。比如,我参加了学校的辩论社团,作为第一年的新成员,一般一学期会有两到三次的新手辩论赛让我们参加。我觉得这里的竞赛安排是为了让所有对某个领域有兴趣的学生都能在那个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将他们的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并通过竞赛的方式为他们积累经验,增加与别的选手的交流,而非一定要获奖。当然那些能够坚持下去的同学,到了高年级的阶段,最终也往往能够获得出色的成绩。  


学校也有每年的拓展项目,比如每年十月一周的时间去多伦多附近地区野营;已经interdisciplinary unit,去硅谷进一步了解科技公司,听Uber, Google, Apple 这些公司员工的lecture,并运用在项目中学到的东西自己制作一个解决local issue的product,总而言之生活还是很多姿多彩的啦!


(同学都很喜欢背北极狐)


IB program:


IB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 课程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在将各门科目的分数折算成总GPA中,每门课的占比是完全一样的。通俗来说,就是在IB体系中科目之间没有主副课之分,所有的科目都同等重要,数学不好和体育不好是一回事。同时,相较于体制内的教育以及AP课程,卷面考试在IB体制中的占比并不多,学生的最终成绩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report和reflection,对写作能力要求很高。这样的特点与IB体系的教育理念是相辅相成的。


IB课程之所以广为接受不仅仅是其课程的系统性, 通过多方面的课程设置, 将学生培养成独立判断的思想者,终身的学习以及社会的积极参与者。为通过综合的平衡的学科及富有挑战性的评估,国际文凭组织旨在帮助学校努力发展青年人的个人才智与潜能,教会他们把教室里学到的知识与外部世界相结合。


IB教育理念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词就是探究者(Inquirers)和反思(reflective)。事实上,这也是IB老师和学生们最常提到的字眼。与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截然相反,IB是一门强调探究精神的课程,学生通过课堂中学习的新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做只会做题的机器而是学会思考并且举一反三;而反思则是指不断地对过往的学习和经历做出缜密的思考,做到学以致用,对于学生更长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My school:


学校本身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相处模式。在国内,老师往往对学生的成绩关注地非常密切,一旦临近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各个老师就会给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开小灶,在放学后或者中午午休的时间帮助他们补习。同时,各科老师也会轮流到各个班级进行答疑解惑,查漏补缺,对那些状态有所下滑或出现作业问题的学生进行督促检查。可以说在国内,就算你自己不往前走,老师也会在后面推着你往前走。

 而在加拿大学校中,大家都默认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除了日常授课之外不会过多的介入。如果你有问题或者需要寻求老师的帮助,你就要单独写邮件给老师和他单独约谈 (sitting)。如果你不主动去寻求帮助,老师并不会像国内的老师一样在你后面追着你赶着你逼着你学习。不过一旦你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也会倾心而教。我刚来到学校时,还不太习惯这种沟通方式。一段时间适应下来,感觉国外的学习模式对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律性要求更高。 


一段时间下来,我也逐渐有了一个自己的routine,比如周一周三去图书馆,周二周四去健身房等等。


LAB | 亲历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LABcircle